
在吹泡泡史上,这些科学家留有姓名
肥皂泡从吹灭到破裂只存在几秒钟。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曾有无数学者沉迷于这种稍纵即逝的魅力,试图解开泡沫带来的神话。
表面张力与长寿泡
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布瓦设计了一个肥皂泡实验,可能是最广为接受的。
1889 年圣诞节期间,他举办了几次公开讲座,向年轻人展示肥皂泡的实验。其中一个实验是这样的:将一个圆环放入肥皂水中,形成一层肥皂膜;如果用线系在环上(其中一条线是双线),会形成三片膜,将膜刺入双线,双线包裹的区域自然会形成一个圆圈。
两条线画成一个圆圈,蕴含深奥的数学和物理| “肥皂泡及其形成力”
这个实验直观地展示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积最小化的过程,这就是为什么空气肥皂泡变成球形的原因。
但表面张力对肥皂泡的意义远不止于此——它是肥皂泡的救命稻草。当肥皂泡的液膜受到扰动,局部变薄时,这部分区域的表面张力会变大,对周围液体产生更大的张力。结果,液体会自然地被拉向变薄的区域,完成自我修复。这种现象被称为马兰戈尼效应(Marangoni Effect)。
看似脆弱的肥皂泡无时无刻不在拼命自我修复,想想悲剧... | pixabay
James Dewar 是低温气体研究的先驱,以发明保存液态空气的杜瓦瓶而闻名。在他生命的最后20年里,他沉浸在肥皂泡表面张力的研究中。
他创造了一个惊人的记录。通过将气泡小心地存放在特殊瓶子中以减少与空气杂质的接触,杜瓦瓶将气泡保存了三年。
想必,瓶子里的气泡也感受到了Marragoni效应的威力。
牛顿无处不在
但肥皂泡最迷人的地方是它们不断变化的颜色。
为什么阳光下的气泡是彩色的?这个问题的答案来自牛顿。
牛顿一生辉煌,数学、力学、光学和天文学蓬勃发展。在他的光学成就中,有一项名为“牛顿环”的研究成果,可以解释气泡为何如此多彩。
皂膜本身是无色的。阳光在肥皂膜的上下表面反射,并产生干扰。太阳光由不同波长的可见光组成。在胶片的一个地方,两道反射光的红光相互抵消,这个地方呈现蓝绿色;在另一个地方,红灯可能会加强。此外,皂膜的厚度不均匀,随着气流和重力的扰动,膜厚也不断变化。于是,整个肥皂泡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多彩。这种现象出现在浮在水面、镜片或珍珠上的油膜表面。
镜头上的牛顿环现象| wiki
老大爷的问题
当然,牛顿不是靠吹泡泡发现牛顿环的。然而,许多学者在吹肥皂泡的同时发现了新天地。
热力学的创始人,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就是其中之一。
开尔文曾经说过:“如果你吹一个肥皂泡并观察它,你可以研究它一生,并得到一个又一个物理定律。” 1887年,开尔文的侄女特地到镇上去。下去参观老爵士乐。推开房门,映入眼帘的是大书生开心地吹泡泡。
痴迷肥皂泡的开尔文勋爵曾经问过一个问题:如果空间被分割成很多部分,接触面积最小化,那么这些部分应该是什么形状?
这个问题被后人称为“开尔文问题”。
在二维平面上,开尔文问题已经被蜜蜂解答了。六边形蜂窝结构是平面上最有效的堆叠方式。当然,蜜蜂没有数学基础。他们这样筑巢,就是为了节省一些蜂蜡——这就是大自然的智慧!
至于三维空间的开尔文问题,老爷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截断的八面体,由八个正六边形和六个正方形组成。
Kelvin 认为用这种结构填充空间是最有效的。这个答案显然受到肥皂泡的启发。
交叉角八人脸(由 6 个正方形和 8 个正六边形组成)及其空间排列 | wiki
虽然开尔文没有对这个说法给出严格的证明,但是在接下来的100年里,大有人认为提问者的回答是这个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。
超越开尔文:威尔-弗兰泡沫
直到 1993 年,开尔文的泡沫破灭了。
爱尔兰物理学家丹尼斯·威尔和罗伯特·弗兰提出了一种超越开尔文结构的新设计。
这种结构称为“Will-Fran Bubble”,包含两个元素:12 面体和14 面体。用 Will-Fran 气泡填充空间可以比开尔文方法节省 0.3% 的原材料。
威尔-弗兰气泡结构| wiki
值得一提的是,Wei Al-Fran Bubble 是北京奥林匹克游泳中心(水立方)的设计灵感来源。因为借鉴了这个模型,“水立方”所需的钢材量大大减少,整个建筑主体只用了6700吨钢结构(与正常水平相比,需要多少?储蓄?)。